嗜痂之癖网

南北分裂之高家崛起:高允細水長流的影響力,慢慢改變了北魏的生態

2024-05-04 00:08:18 来源:

文:阿前

今說南北朝,南北南有宋、分裂齊、家崛梁、起高陳,允細影響北為魏、水長生態齊、流的力慢周、慢改隋。變北不過,南北宋、分裂齊、家崛梁、起高陳是允細影響一個接一個改朝換代,魏齊周隋卻是水長生態一個兩國並立的情況。北魏高祖孝文帝,是北魏最後的盛世。再往下傳,不久就分裂成東西魏。

西魏,由鮮卑人宇文泰擁立;東魏,則是漢人高歡所扶。

宇文泰崛起甚晚,但高歡的家族,卻早已嶄露頭角了。高家是山東渤海人,在五胡亂華末期,為後燕慕容垂服務。家主高慶,一度當到三公之一的司空。他的兒子高泰,也當到吏部尚書。孫輩則有高韜與高湖兄弟,亦分別是太尉跟皇帝的近侍親信。

高湖的官位高,嘴巴也比較管不住,曾經勸阻慕容垂不要與北魏開戰,慕容垂因而疏遠他。雖然慕容垂死後,太子有重新起用高湖為前線抵禦北魏,但高先生覺得你們根本沒救了,直接帶槍投靠北魏去了。

北魏有一條原則,就是以漢制漢,高湖兄弟遂得重用……這是表面。內層是,高家兄弟跟清河崔氏往來密切,交情甚佳。在五胡北方爭霸期間,高家不算有太大影響力,但清河崔氏非常有,基本上就是屬於喊水會結凍,政權都要跟他們交好的世族。

高韜死得早,他的兒子高允,走上文士之路。高湖活得久,跟隨北魏前三代東征西討,坐穩了軍閥之位。而隨著清河崔浩坐上國師之位,高允也是扶搖直上,成為北魏最重要的史官。

史官在過去,其實是觀天象的,記制度的。剛好司馬遷父子有志把這些天文制度記錄(史)跟注記(記)一起,寫成《史記》,但這玩意可不是官方圖書。你看大家還不是寫《漢書》,《漢記》、《十六國春秋》。

走到北魏這裡,妙了。北魏鮮卑人不懂,但崔浩就表示應該要建立「史官」,作「注記」。崔浩原本跟高允一起做《國記》,完成之後崔浩又要以史做《魏歷》,高允就表示了「史」跟「記」應該要交互作用才對。

高允不是隨便嘴一嘴,他的天文功力也是深厚無比,說得崔浩都有點尷尬了。要知道,鮮卑人懂個狗屁天文曆法,當時推廣天文算術,本是要裝神弄鬼唬唬鮮卑皇帝。現在高允這麼高大正要引回正道……好吧,崔浩索性順水推舟。

畢竟中國式妖術行之有年,唬爛一直都有所本。說白了,就是「重新解釋典籍」,也就是兩漢風行的讖文。高允能出一套有理有據的說法,順著他有好沒壞。也就從高允開始,「史記」又再次一家親了。

shutterstock_1940644927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達志影像

而整個北魏漢化,高允更是最重要的幕後推手。說到底,漢化就是要回頭去學習先秦兩漢以至兩晉的做法。這不是「經驗」就能解決的事情,博學通古才能當扛霸子。北魏朝廷,捨高允其誰?

特別在北魏四代目高宗拓跋濬休養生息時,高允把「禮」注入了朝廷。這樣的飽學之士,漢化推手,當個三公都不為過吧?事實上,高允當了27年的郎官。他不求富貴,求的是真理能行於世,也因為如此,讓高允避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北魏政爭。

馮太后稱制,仍是聘請高允為顧問,加強儒皮儒骨的漢化政策。從四代目到五代目禪讓,高允都是負責寫公文的主筆。不過老高允挺想退休,大家都不許。直到北魏孝文帝年紀漸長,90多歲的老高還是一天到晚在皇帝身邊說故事呢。

西元486年,97歲的老高出了車禍。皇上跟太后都很是緊張,派太醫送藥材,無微不至的照顧,也就幫他延了半年多的命。隔年正月,高允過世。高允如細水長流的影響力,與他淡然處世的性格,慢慢的改變著高家在北魏的生態。

叔父高湖的兩個兒子,陸續被召入朝廷擔當文職,而高湖的長子,則仍為邊將。除此之外,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也出現了:高揚。北魏高祖孝文帝初年,高揚帶著弟弟跟一群鄉親,自高句麗入國。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當時高句麗的國姓,就是「高」。

原本高句麗與北魏關係良好,馮太后更要求高句麗獻上王女,進入孝文帝父親的後宮。但高句麗國王說謊拒絕,雙方就停止了往來。這個時間點上,投魏的高姓,就能作為北魏「以夷制夷」的標竿。

嗯?前面不是說以漢制漢?事實上,對鮮卑北魏來說,都嘛是夷。

高揚入魏後,跟弟弟馬上就領了將軍職,更封子爵,「俱待以客禮」。馮太后也再次要求高揚把女兒嫁入孝文帝後宮。從這兩步我們就能更清楚看到,北魏是把高揚當作「高句麗王室」在看待的。可誰也沒想到,高夫人馬上就懷孕了,還生了一個皇子:恪,北魏孝文帝的第二個兒子。

當時太子未立,而漢風漸盛。對北魏漢人來說,高揚也算外戚,而且是第二候補等級,鮮卑人可不把高揚放眼裡。一來這是高句麗蠻夷,二來外戚就是馮家,馮太皇太后還在台上威風八面呢。

高揚是個有野心有夢想的人,不然他也不用離開高句麗。他本有三個女兒,其中高夫人幼年曾作異夢,人曰「此女必將被帝命,誕育人君之象也」,所以他才挑選了這個女兒去給馮太后「品評」。

shutterstock_2156150463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達志影像

要在北魏力爭上游,高揚想到最好的方式,就是與漢化推手高允攀親帶故了。高揚隨即對外宣稱,自己本與高允同鄉,家族在永嘉之亂時逃難至高句麗。不過馮太后何許人也,豈能容他人在臥榻鼾睡?高夫人這邊才產子,馮太后立刻下詔,立林夫人之子「恂」為太子。同時按照鮮卑舊律「子貴母死」,處死林夫人,自己收養了阿恂。

可任憑你精明一世,終究不能長生不死。七年後,馮太后過身,孝文帝堅持要給阿嬤服三年孝,三年內只施政,不動皇室。西元493年,太和17年,孝文帝除了宣布南征遷都,也「被迫」為六宮另立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