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痂之癖网

無心差柳爆紅的星國街頭壁畫:靜寂小巷經壁畫改造,竟成熱門景點還養活在地商業社群

2024-05-03 09:51:50 来源:

街頭壁畫是無心近年翻轉東南亞意象的文化策略之一,它搭上網路、差柳觀光與博物館議題的爆紅壁畫風潮,從小街道到觀光特區,國街改造利用壁畫創造藝術空間,頭壁不只美化地景,畫靜還養活地壁畫所帶動的寂小竟成景點人潮也養活了所在的商業社群,知名案例如新加坡哈芝巷(Haji Lane)和馬來西亞的巷經檳城(Penang),其它印尼日惹、熱門泰國清萊和越南河內等城市也有點綴式的商業社群街頭壁畫,但不如新、無心馬兩國來得有名。差柳

圖1_清萊阿卡族壁畫Photo Credit:張雅粱攝
清萊阿卡族壁畫,攝於泰國清萊車站。國街改造

新加坡壁畫肇始於哈芝巷,頭壁它位於甘榜格南(Kampong Glam)的中心地帶,屬於馬來穆斯林社區(Malay-Muslim)。新加坡的「甘榜」(kampong)是村莊的意思,而甘榜格南就是一個複合許多街道與社區的區域;1819年,新加坡和英國簽署了〈新加坡條約〉(Treaty of Singapore),允許英國在此設立貿易站,也開啟了甘榜格南的新記事。

對新加坡人而言,甘榜格南充滿歷史、文化和記憶,是人文色彩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這裡是馬來皇室舊時居住的地方,也是印尼爪哇人、蘇門答臘人、巴威人(Baweanese,印尼東爪哇)、班賈拉人(Banjarese,印尼加里曼丹省)、阿拉伯人、中國人和印度人等外來移民曾經的家。在1980年代之前,許多移民居住在甘榜格南類似移民庇護所的Pondok裡,Pondok在馬來語中的意思是「臨時住所、小屋」,也就是一種公共住宅,供給移民短暫棲身。每個Pondok由多間臥室、公共大廳、廚房和盥洗區所組成,最多可容納40餘人,適逢齋戒月期間,就可以看見穆斯林群聚在Pondok裡用齋、祈禱與唸誦《古蘭經》。(註1)

圖2 哈芝巷街頭壁畫Photo Credit:張雅粱攝
哈芝巷街頭壁畫,攝於新加坡哈芝巷

一般而言,來自同一家鄉的人會住在同一棟或鄰近的Pondok裡,因此這些Pondok就會以居民的家鄉命名,如「Pondok Melaka」就是來自馬來西亞馬六甲移民的住所。Pondok社區從1980年代後逐漸被拆除,儘管今日的甘榜格南已不再是住宅區,但這些傳統社區仍舊在甘榜格南留下人文印記,包含街道名稱與穆斯林文化等,至今,穆斯林人口在甘榜格南仍位居多數。

甘榜格南是穆斯林活動的中心,其發展部分歸功於長時期的朝聖貿易,而哈芝巷也在此貿易腹地內。哈芝巷曾經是阿拉伯商人所擁有的一塊土地,從海灘路(Beach Road)延伸到橋北路(North Bridge Road),緊鄰阿拉伯街(Arab Street)與蘇丹回教堂(Sultan Mosque),哈芝巷長期來都與穆斯林朝聖有密切關係。《劍橋字典》(Cambridge Dictionary)解釋「Haji」是一個敬語,用以指稱前往麥加朝聖的穆斯林,而哈芝巷以此命名,正好反映出它的歷史。

圖3_蘇丹回教堂Photo Credit:張雅粱攝
新加坡的蘇丹回教堂

19世紀以降,哈芝巷成為回教(伊斯蘭)朝聖者的中轉地,當地居民會為每年前往麥加朝聖的人提供臨時住所,因此取名「哈芝」,說明這是穆斯林朝聖者必經之地。哈芝巷民屋做為朝聖旅者驛站,除了住宿也有經濟的功能,因為部分朝聖者為賺取旅費,逗留期間會在此充當小販,因而形成當地很多的穆斯林商店。

除了服務朝聖者外,在1960和1970年代,哈芝巷也為貧窮的馬來家庭提供住宿,可見當時的哈芝巷是一個充滿朝聖旅客、移民與移工的地區。到了1990年代,這裡相較於新加坡其它地區而言,依舊是一個沒落的小巷弄;2001年,外籍咖啡館老闆Ameen Talibh在哈芝巷開店,生意並不好,他形容當時的景象:「整個哈芝巷地區一片死寂,……基本上只有很多空屋。」(註2)由此可知,千禧年時的哈芝巷仍是老屋舊巷的沒落區。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