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痂之癖网

提升美的感受力,自校園開始讓美感自然而然地發生

2024-05-03 08:40:35 来源:

近年來從課本改變到媒介改變,提升再到校園環境、感受感自空間的力自感變,教育部一點一滴累積的校園成果,展現在眾人面前。開始率先帶你了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讓美然而然地是發生以「自主行動」、「溝通互動」、提升與「社會參與」的感受感自三面九項核心素養,來作為中小學課程與教學連貫統整的力自主軸。你可能會好奇什麼是校園核心素養?事實上,「核心素養」強調的開始是學習不應該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制,反倒應該關注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讓美然而然地結合,透過實踐力行來彰顯學習者的發生全人發展,以因應現在生活與未來挑戰。提升簡言之,做好一切萬全的基礎扎根與準備。

繼續談素養,其中裡面所講的「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為九項核心素養之一,概括來說是具備藝術感知、創作與鑑賞能力,體會藝術文化之美,透過生活美學的省思,豐富美感體驗,培養對美善的人事物,進行賞析、建構與分享的態度與能力。其實108課綱一點也不難懂,不斷強調地都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去引導學生藝術探究、自主學習、互動對話與實踐參與。

在《 The Anne Times 安妮新聞》出來後,你能感受其所造成的熱烈迴響。這份獲得日本 2020 年 GDA 獎的《 The Anne Times 安妮新聞》絕非浪得虛名,當你第一眼見到它時,不管你是大人或小孩,都會對它產生興趣。有形的閱讀提升無形的感受,紙張的觸感、氣味、纖維、紋理等,都會很微妙地強化或感知人們對於閱讀的感受。這份以報紙為媒介的讀物,無疑翻轉了孩子對報紙的既定印象,無論是封面、編排、排版、文字、紙張選材等,皆經過精密的規劃與計算,令孩子們可以直覺體會到這份報紙跟平常看到的不同,直覺無法抹煞,不見得會有千篇一律的答案出現,尤其在孩子身上。

幸安國小許涵宣老師表示「每個人對這件事都不同感受,唯一相同的是他們知道這件事正在改變。」孩子們說不出相同性的答案,但從老師的認知跟角度來看,這是教育改變的一大躍進。關於學生們最喜歡的報紙欄目,最直接吸引孩子目光的是封面與跨頁遊戲。整體來說《 The Anne Times 安妮新聞》會依據年紀大小而有不同的閱讀方式,好比說高年級生喜歡困難的題目,低年級生會依據畫面、色彩及圖片來閱讀這份報紙,且幾乎都是跳著看。正因如此《 The Anne Times 安妮新聞》無疑是一份非常適合孩子們閱讀的刊物,因為它即便扣除文字,單看圖片也能讓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

2-1Photo Credit: 許涵宣

且在安妮新聞第四期的跨頁版面有個巨幅迷宮,迷宮結合很多知識或書籍資訊隱藏其中,要找到正確的走法之前,原本以為需要經由故事的說明後,才能完成這個迷宮挑戰,但拿到報紙的學生們 10 分鐘內就能破解迷宮的路徑,「我疑惑且驚訝他們並沒有認識相關內容,學生回覆『每一條路都試試看就知道了阿』,在學生說完後,我才意識到:啊!這就是閱讀的本質。」他們藉由想破解迷宮的過程,從答案回推題目的內容,最後完成的迷宮挑戰也無形當中接觸了這些從未看過了內容,開始埋進了一些小小的種籽。從小到大看過的書籍文字報紙,透過閱讀行為,我們會自動地把前後意義連結起來、把不懂的部分跳過、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或是把某一個有興趣的片段記下來、也許某一天我們再次見面,那時候的記憶之鑰會開啟兒時閱讀的窗口。

關於對美的感受力的提升,許涵宣老師也說:「我很難跟孩子說這很美,我可以說美的原則例如:比例、色調、均衡、美的韻律感,這些是可以在課程裡講解,且相較起來是多數人認同的美,但這是集體共識,不是絕對答案。」

這個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美感教育第二期計畫推動藍圖裡面, 4 大策略, 16 個具體行動方案,目前正循序漸進地進行,就學習環境來看時,美的感受力來自環境影響是不爭事實,實際案例中,先後獲得教育部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和「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設計校園生活美感實踐計畫補助的竹東高中,在生態池和指標系統的改造後,真正落實讓「美學」融入學生校園生活。改造的具體方向,亦是由校園規劃委員會的委員、行政會議的討論為基礎,並經過無數的會議主題討論並邀約學生們共同參與構想,將師生共同的活動空間作為論點主軸,輔以歷史悠久的竹東高中特殊地理位置去做更多人性化思考。

承上所述,竹東高中改造後的校園環境指標系統,無論是在形式、色彩和質感等方面,皆無違和感地融入於校園環境中。有意思的是,指標系統全面改善後,成為了學生們活動的小地標,下課時間,學生們會站在指標系統前,討論圖面上 icon 的指涉意涵,甚至玩起「大家來找碴」的遊戲,對應到學校中的建築、綠地及擺設等細節,實為有趣!不僅促進了學生們想認識校園、關心校園的動力,也成為老師們的教學題材,其附加價值遠超過預期的效果,讓大家更認知到「美」的重要性。

竹東高中美術老師張澤平老師亦表示能透過指標系統,做一個跨科結合的課程,例如地理(座標與方位、環境植披)、歷史(學校的神社舊址文化、蕭如松老師的創作等)、地科(環境再造、環境科學)、美術(美的形式原理、色彩學)、藝術生活(設計思考、文化與環境等)。例如:藝術生活科課程中,教師會帶領學生分組,觀察校園中的硬體設計,並且去了解及探討每一項設計存在的原因。想當然,學生的反應也是大家關注的重點之一,竹東高中學生說:「在校園環境美化過程中,學習到了把原本較不美觀或較沒用途的物品,轉換成有美感的設計或大家平時會需要用到的物品。」

在看到許多實際案例後,反過頭來當你去細究新課綱與過去最大的差異時,會發現各科不再壁壘分明,反倒是在做跨科目、跨領域的科際整合,及適時結合相關議題,讓學習能更加全面、更有統整性。美的感受力也好,眼光培養也好,一切都可以在教育裡面慢慢做起。美感教育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能感知美,將美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並獲得與他人分享、溝通、鑑賞的能力。「這個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做絕對有機會改變些什麼,透過美感教育課程,開啟孩子在生活中對「美」的一切感受。

  • 延伸閱讀: 一點一滴培育素養的內涵,美感教育的現正進行式